据《日本经济新闻》5日报道,目前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率仅一成左右,因此中国计划在10年内加大企业研发力度,形成国产替代进口的态势,构建不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的国内供应链。
报道称,在中国从世界销量最大的“汽车大国”成为世界领先的“汽车强国”的背景下,芯片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“软肋”。
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58.7万辆和949.5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5.8%和37.9%,市场占有率达到31.6%,高于上年同期5.9个百分点。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林子恒5日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当前汽车行业正走向电动化、智能化时代,相比传统燃油车,新能源汽车搭载的芯片数量要多数倍。
林子恒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介绍称,汽车半导体包含主控和计算类芯片、功率半导体、传感器、存储器等多个种类,车辆的控制、车载娱乐系统、动力控制系统以及辅助驾驶系统等都需要半导体。整体而言,该领域主要由瑞士意法半导体公司、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、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等国外企业主导,中国国产化率较低。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援引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,控制电流、影响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国产比例仅为15%左右,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尖端芯片国产化率则不到5%。
与此同时,此前出现的供应链问题也让中国汽车行业认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。今年1月,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编制印发《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》。这份文件提出,到2025年,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;到2030年,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。文件称,通过建立完善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,引导和推动我国汽车芯片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,培育我国汽车芯片技术自主创新环境,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,打造安全、开放和可持续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。
近年来,中国半导体企业和一些头部车企不断加码汽车半导体,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国内主要半导体厂商继续发力,比亚迪、蔚来、吉利等车企也开始布局。公开资料显示,比亚迪半导体在2018年就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(微控制单元)芯片,国内企业地平线也已经发布多款智能驾驶芯片。半导体研究公司芯谋研究上个月发布的一篇文章分析称,中国的MCU公司已经超过400家,但国产替代多数发生在成熟领域。对于《日本经济新闻》声称的中国汽车芯片国产率仅一成的报道,《环球时报》记者5日联系比亚迪,比亚迪拒绝置评。
林子恒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汽车半导体目前多为几十纳米的成熟制程,国内企业有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。目前用于智能驾驶的芯片正在向先进制程发展,考虑到一些国家的单边制裁措施,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需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。《日本经济新闻》援引汽车专家高翔的话称,在政府支援政策等的推动下,即使是技术难度极高的芯片,中国也有望在5至10年内实现国产替代。▲